当西伯利亚的寒风与太湖的暖流相遇,这座城市的生态“锡”引力,早已超越了一季的风景……
每年冬天,西伯利亚红嘴鸥必上热搜。
6000公里有多远?相当于北京飞巴黎两个来回。这群“跨国驴友”却年年直冲无锡——翅膀一扇,精准导航太湖!
无锡人笑了:这是十年磨一剑的生态KPI。
在“太湖美”的悠扬旋律中,这座工业城市正实现着向绿向新的“轻盈转身”,无锡用一场跨越时空的“治太战役”,书写了人与自然的共生答卷。而红嘴鸥的翩跹身影,正是这份答卷上的灵动注脚。
十年磨一剑的“生态觉醒”
十年间,太湖的波光里倒映着一座城市的生态觉醒。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央视春晚直播截图
不久前的除夕之夜,春晚无锡分会场火爆出圈,千帆竞发环节更是惊艳世界。形态各异的舟楫在太湖烟波上,与空中共舞的无人机编队、肆意绽放的璀璨烟花,共同构成“零度舞台”。“太壮观了!无锡美不胜收!”,那一刻的盛景让全球观众见证了无锡十年磨一剑的治太奇迹。
那么,这颗“太湖明珠”究竟如何完成了“生态逆袭”? 答案或许在乎多个“关键词”。
久久为功:自2016年起,无锡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每年“新春第一会”的关键议题,以太湖治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毫不懈怠。特别是近三年,每年投入超百亿元治太。据统计,2007 年至今,全市实施 7000 多个治太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超 1250 亿元。至此,无锡已连续17年保障太湖安全度夏,去年太湖、蠡湖水质全年稳定在 Ⅲ 类。
系统推进:外源减量、内源减负、生态扩容、精准防控……这项治太工程呈现多层次、立体化的鲜明特色。
联合治太:无锡还牵头与常州、苏州、湖州等兄弟城市建立“联合河长制”等联动治水新机制,而且促成长三角“两区六市”共建环太湖科创圈,探索湖底隧道、水上游船等联动发展新模式,加快迈向“一体共赢”。
十年逆袭,今日的“太湖美”再度拥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波光粼粼的梅梁湖上,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全球首创的 “太湖之星”,如同一只吞泥 “巨兽”,正不知疲倦地高效运转。作为一座水上工厂,它将抽取的湖底淤泥进行固化处理,随后,这些淤泥被源源不断地运往陆地,实现了资源的再次利用。自 2007 年起,无锡在太湖生态清淤工作上成果斐然,累计完成清淤量约 3700万立方米,这一数据超过了全太湖清淤总量的 70%。
沿着太湖西岸漫步,途经双桥港、林庄港、朱渎港等地,一幅令人惊叹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里,10个总面积达 33.8万平方米的湿地如同一串串明珠,被巧妙地串联在一起。湿地内,水体清澈透明,能见度极高,茂密的“水下森林” 蓬勃生长,共同构筑起一道守护太湖西岸的坚固绿色屏障。
2024 年,太湖无锡水域总磷浓度 0.049 毫克/升,同比降9.3%,本世纪首次全年达 Ⅲ 类水质,比国家治太方案目标提前 6 年,成为三大重点治理湖泊中首个全年“良好”的湖泊。
然而,只有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才能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数日前,在第十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新春第一会”上,无锡给出这样的坚定回答:综合施策、加力施治,确保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定向好、不回落不反弹,大力推进太湖这个无锡最重要的生态文化符号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铺展新时代更美“太湖画卷”。
如何留住这珍贵的Ⅲ类水?无锡仍在前行。
根据规划,今年无锡把目光精准锁定 “西部湖区”以及“37 条主要入湖河流及上游关联骨干河道” 这两大重点区域,围绕“生活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治理”“生态修复”“支流支浜整治”四大关键领域,依托 200 多个工程项目,靶向施策、精准发力。
冬日暖阳倾洒,眼下的贡湖沿岸呈现出一幅忙碌而有序的画面。机器发出低沉的轰鸣,与纷飞的芦花相互交织。工人们动作娴熟,忙着收割、捆扎、打包芦苇,赶在芦苇腐败前对岸基进行清理。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减少水体污染,有效抑制蓝藻生长。同时,新一轮 “夏病冬治”工作也已全面开启。无锡人正怀揣“留住Ⅲ类”的坚定决心,在治太之路上目光如炬,步履不停。
山水间蹚出一条“科创路”
以治太工程为牵引,无锡追所求的“绿色”,更将是一场深度塑造城市肌理的产业革命。
2007 年至今付出的巨量治太投入,为高质量项目腾出了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升至52.8%和41.6%。
太湖沿岸,产业升级的故事不断上演:
曾经的“化工之乡”宜兴市周铁镇变身“无化区”,腾笼换鸟培育新质生产力,重新布局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配件等产业,引进“大有秋”等文旅项目,去年产业总产值超250亿元。
而坐拥无锡市近90%的太湖湖岸线的滨湖区,更是肩负唱响新时代“太湖美”的头等重担。
2024年春天,沿山水东路向两侧拓展规划了一片近7平方公里的“科创谷”,自南向北依次布局了太湖植物园、深海装备技术产业园、申威产业园和南泉科技园等八大园区,进一步强化山水东路科技创新策源的功能,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随着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相关项目签约落地、民用航空电子系统项目启动区建成投用、省质检院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一期顺利竣工、江南大学获批建设全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揭牌成立等一系列科创成果逐一落地。山水掩映中,这片创新策源地无疑成为“硬核无锡”的最强代言。
目前,科创谷已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海空天核心装备、数字影视文化三大核心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企业3000余家,这些企业正借力区域创新资源优势,加速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山水间蹚出“科创路”,这样的故事还有更多。当下,滨湖区高起点谋划的“五湾五城”,正塑造产城融合新格局。红沙湾科学城位于108公里太湖岸线的最东面,往西分别为蠡湖湾未来城、运河湾现代城、九龙湾智造城和灵山湾生态城,定位虽不同,但都具有“科创”共性。“五湾五城”相生相映,共同形塑“山水科创”的气质与品质。
秉持“山水之间做科创”的鲜明导向,无锡以绿水青山赋能产业发展,把最佳位置留给科创企业,并配足配齐算力、数据、低空空域、绿电绿证等各类新型生产要素,以要素的高度集聚促进企业高效成长、产业高速发展,真正让美丽生态空间变为科创活力空间。
太湖颜值“刷新”与业态持续“上新”
太湖美,不仅要美在生态价值,还要充分挖掘其背后潜力无限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消费价值。
“进一步拓展樱花季、马拉松等活动消费空间,支持世界著名品牌在好山好水中落地首店、首展、首秀。”2月6日的“新春第一会”给出清晰指引。
事实上,相聚于太湖之滨,用初春锡马来唤醒新一年的活力,早已成为众多跑者的不二选择。无锡马拉松始于2014年,是江苏省首个全程马拉松赛事。比赛时间固定在每年全城樱花盛开的时候,“人在画中跑”、分区出发、分枪出发、打破尘封逾15年的全国纪录、国内率先千人“破三”、3423人“破三”……历经10年成长,无锡马拉松已在国内处于领跑地位,并成为社会资本参与共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的成功案例。
回望去年3月,樱花正美、春光正灿。42.195km的锡马赛道,将整座城市最具活力、最负盛名的春景尽数串联,行至其中,每一步都是春风沉醉。从山水相依的太湖之畔到青春活力的江南大学,从高楼林立的金融街到草木葱茏的贡湖湾湿地公园……以脚步丈量城市,零距离感受这里的蓬勃昂扬与激情无限。
关于“支持世界著名品牌在好山好水中落地首店、首展、首秀”,亦能寻见鲜明足迹。
今年1月7日,新加坡凯德投资签约落地全国首创商业品牌 “来福士·界”于无锡河埒口。项目位于梁溪路与蠡溪路交叉口东北侧,临近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将打造具有松弛感、年轻力、主题式的生态消费新场景,还会落位雅诗阁旗下的 “馨乐庭”品牌。
绿意盈眸的山光水色,赋予了这座城市无限的生命力。如今,“太湖美”仍在延展更多可能。
其中,“太湖108廊道”以景相连,沿岸串联起山水城、蠡湖湾、马山三大旅游板块,以山水西路太湖植物园为起点,一路延伸,途经双虹桥、环湖路、十八湾、十里明珠堤、环山东路、七里堤至环山西路龙头渚为终点,串联起鼋头渚、融创文旅城、荣巷古镇、九龙湾花彩乡创园、灵山景区、拈花湾等大小景点,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碧波之上红嘴鸥翔集,水下森林摇曳生姿,岸边游人如织,时隔20年重启的无锡至苏州太湖游轮,春节期间一票难求,市内外各航线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
2025 年,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二十周年。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无锡的生态、文旅、科创领域正发生着良性互动。太湖治理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文明觉醒。
以太湖水“稳定达Ⅲ”为全新起点,无锡正全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多维发力,让太湖的万顷碧波映照江南盛景,让绿色发展的成果惠及锡城每一寸土地。